Quantcast
Channel: 筆週記 Evan's Pen Weekly

Pelikan 140

$
0
0
品名: Pelikan 140
筆尖: Pelikan 14k KF nib
上墨方式:活塞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23.5 mm, 不含蓋: 113 mm, 套蓋: 144 mm, 直徑: mm, 重量: g

世代交替,雖著 Pelikan 400 的推出,前朝遺臣 Pelikan IBIS 也逐漸淡出,取而代之的,是由 1952 年推出的 Pelikan 140 繼承著 Rappen/IBIS 這 Pelikan古老分家(註一)的血脈。

生產於 1952 ~ 1965 年間的 Pelikan 140 直接承襲 Rappen/IBIS 筆系的血統,保留著家族傳統的圓頂設計,雖然因筆身加長,而稍顯得苗條些,但整體來說,其設計及所扮演的角色,都依舊維持著該筆系的理念。
不過,在另一方面, Pelikan 400 所造成的影響,也反映在 Pelikan 140 的一些設計細節上。
首先是筆夾及筆蓋環, Pelikan 採用鵜鶘嘴造型的新筆夾,筆蓋環的位置也移至筆蓋口的地方,打上筆款名稱的新筆蓋環除了裝飾外,對筆蓋也或多或少提供了一些保護的作用。
接著,更因 Pelikan 400 條紋筆桿的大受歡迎,讓原本只有單色筆桿的 Pelikan 140 ,也跟著推出綠條紋桿的版本。

手上這支 Pelikan 140 是從某次 LA Pen Show 帶回來的,這是 1954 年後才開始生產的綠條紋桿版,也是目前市面上最常見到的版本。這支筆的筆身上雖無明顯刮痕,但筆夾和筆蓋環都已褪色,而且,仔細檢查的話,會發現筆蓋上有刻字磨掉並拋光過(看不太出來,但用摸的可以感覺得出來)。因此,這支筆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收藏價值的,不過使用上倒是完全沒有問題。

這隻筆所裝配的是 Pelikan 的 14k KF 尖,KF 為 Kugel Fein (德文)的縮寫,指的是球細尖,表示其銥點的前面是磨成圓形的。據說,這樣的銥點(形狀)對書寫的角度有著較大的容許量,也就是說,即便使用者書寫時筆尖角度稍大也沒問題。
但不知道是不是現代鋼筆筆尖的銥點幾乎都是磨圓的緣故,我用這支筆時,並沒有感覺到有何特別之處。不過,其稍具彈性的筆尖及順暢的出水,寫起來倒是相當舒適,順手。

Pelikan 140 這 Rappen/IBIS 血統的末代繼承者,最後也無法抵擋世界的潮流,在生產了十三年後,於 1965 年,跟著其兄弟 Model 120 的停產,終於為該筆系的歷史劃下句點(註二)。



註一: 感覺上 Pelikan 100/100N 還有後來的 Pelikan 400 就像是 Pelikan 的宗家(本家)一般,相對之下 Pelikan Rappen, IBIS, Model 140/120 這一筆系就好像是分家一樣,所以這樣形容。

註二:七零年代(1973 ~ 1977), 新筆款 Model 120 (Type 2) 推出,不過,該款筆是由 Merz & Krell (Senator) 代工,而非 Pelikan 自行生產的。


(Edited: 12/23/14)

Pelikan Twist

$
0
0
品名: Pelikan Twist (Blueberry Harmony)
筆尖: Pelikan 鋼尖(M)
上墨方式: International Cartridge/ Convertor
尺寸,重量:含蓋: 139 mm, 不含蓋: 129 mm, 套蓋: N/A, 直徑: mm, 重量: g

到目前為止所提到過的 Pelikan 筆款,多少都具備了些所謂的百利金品牌特色,讓對這家老廠稍有認識的人,即使不知道們的型號,也能猜得出它們是鳥類的一種。
這篇要請大家繼續賞鳥,只不過,這次所帶來的是完全沒有主線產品風格的新品種 - Pelikan Twist 。

2013 年夏季上市的 Pelikan Twist 是一款針對 teenage 入門市場所推出的產品。這款筆除了繽紛的配色外,最搶眼的,還是它那相當具特色的筆身造型了。
像是被試著擰乾過的 OMAS 360 ,Pelikan Twist 由筆尾朝筆蓋右旋約 60 度的三面筆身,完全是依人體工學所設計的。握位部份延續著筆身的曲線,並採用觸感稍軟,摩擦力較大的材質,讓使用者無論持筆輕重,都能舒適的使用。
但是,這畢竟是為右手使用者所設計的筆款,對慣用左手寫字的人來說,用起來就不是那麼合手了。

考量到所針對的市場年齡層,Pelikan Twist 都以較活潑的配色為主,至今已推出 Fresh Ocean, Blueberry Harmony, Apple Candy, Summer Splash, Petrol, Peal, Lime 等款式(註一)。
除此之外,Pelikan 也推出了黑,銀兩款用色較為沈穩的 Twist 。可惜的是,因為代理商認為沒有市場而不願進口,因此,這兩款目前似乎只能在德國買到。

Pelikan Twist 符合人體工學的設計,非旋蓋式的開闔方式,堅固的筆身結構及無筆夾的設計,處處都是以符合可能需要長時間書寫,經常開闔筆蓋,直接把筆丟進鉛筆盒或背包裡的學生的需求而設計。這些特點,都讓 Twist  成為名符其實的實用派。

本篇的這款 Twist 是 Blueberry Harmony, 從名稱來看,其配色靈感應該是來自藍莓,可是,當我看到這款筆,第一個聯想到的,卻是 Agama (蜥蜴)


和 Druddigon (Pokemon)。
或許,這些莫名其妙的聯想,才是我會選這個顏色的真正原因吧。

Pelikan Twist 的筆尖是在 Pelikan 入門筆款上常見的鋼尖,全筆系只配備 M 尖,筆尖調性硬,出水順暢,寫起來也算滑順。雖然筆尖本身寫起來沒有明顯特色,但握起來很順手,整體來說,書寫感還算不錯。

個人覺得 Pelikan Twist 是個創意及實用性兼具的筆款,若非受限於明確的市場定位,基於現有的設計,只要在材質及細節上稍作修改,並換個筆尖,它應該能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吧。



註一: Fresh Ocean, Blueberry Harmony, Apple Candy, Summer Splash, Petrol 於 2013 推出,不過,Petrol 似乎加入的有點倉促,因此在最初的廣告,文案中都沒有它的影子。它的名字也不像前四款筆那樣被特別取名,而是直接以顏色命名。
Peal, Lime 則是在 2015 年推出的。

Platinum 現代蒔繪心經

$
0
0
品名: Platinum 近代蒔繪心經(型號: PTB-30000TH )
筆尖: 3776 14k 中尖
上墨方式: Platinum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46 mm, 不含蓋: 124 mm, 套蓋: 165 mm, 直徑: mm, 重量: g

心經,是所有佛經中,被翻譯次數最多,也是最常被人念誦的經典,而除了宗教上的意義外,在佛教盛行的亞洲地區,它亦被融入生活,被用於各類物品的裝飾上,其中更不乏於書寫用具上的應用。
在日本,除了職人及工房的作品外,從 1970 年開始,日本三大筆廠中的 Pilot 及 Sailor 就陸續推出了不同的心經筆款,唯獨 Platinum 遲遲沒有動作。
直到近 40 年後,才在 2008 年為知名筆商/收藏家 Ron Dutch (鎌倉万年筆)製作了 200 支限量版的心經鋼筆(註一),後來,又於 2010 年在台灣首次以該廠名義,推出了量產版的心經鋼筆。至此,白金牌總算在心經這個題材上添了兩筆。

本篇的這款白金心經是在台灣上市的量產版,雖然推出的時間較晚,但 Platinum 心經鋼筆的設計卻與市面上許多的心經筆款沒什麼太大的差異,同樣是整部心經(略本)整齊地排滿筆身。或許有人覺得這種做法過於單調,甚至稱不上是設計,但對這種既能保留漢譯心經全文,又不會讓整體看起來感覺太過突兀安排方式,個人覺得並沒什麼不好的。

最初以為 Platinum 的心經鋼筆就只有紅、黑兩款,後來才發現原來案情並不單純。
現在看來,白金的心經鋼筆共可分為以下幾個時期,草創期,初期型,成熟期以及進化期。

首先是草創期,這裡指的是已曝光但未流入市場的“樣品版”(下圖)。 2009 年隨消息所放出的心經樣品版,內文所使用的,是日本普遍流傳 262 字的心經版本,但有趣的是,咒語的最後一句居然是用原漢譯版的“菩提僧莎訶”(註二)。
(圖片來源:筆閣筆友 Ben 提供)

接著是正式上市時的初期型(下圖),內文已改為 260 字的華人世界流通版,與原玄奘漢譯版不同的是,其咒語的最後一句改採音譯的“菩提薩婆訶”。
另外,這個版本似乎仍沿用樣品版的筆蓋,上面的“經”,“觀”,“觸”, “盡” 等字用的還是簡體字。
圖片來源:筆閣筆友 Ben 提供)

然後是成熟期,和初期型唯一的不同之處,在於筆蓋上的字已重新排版,所有的簡體字都改為繁體了。本篇這支於 2013 年購入的心經鋼筆就是屬於這一期的產品。
最後是進化期,心經蒔繪的部分仍保留前一版的設計,但筆體結構已改用 Century 筆款的設計,不過,筆尾並無飾環。
因為結構的改變,此筆應該提供了較佳的氣密性。可惜的是,筆身的螺紋,還有筆蓋口(緣)因不明原因而沒有上漆的部份,稍微影響了此筆在視覺上的整體感。

外觀上的變化,由於筆友們的分享,終於能逐漸理清其脈絡。相對之下,此款鋼筆蒔繪加工的部分,卻因為資料不足,還存有不少的疑問。
許多廣告文宣上都說此筆是由大下昇峰(註三)所繪製,但我覺得,其實就連是大下昇峰打字的可能性都微乎其微。畢竟,電腦打字(排版)這種東西實在沒有必要請他老人家親自下海吧。
以現有的資料來看,此款筆應該是由大下美術工房(註四)制作的,不過,實際情形仍有待證實。

Platinum 的近代蒔繪心經鋼筆配備著該廠最具代表性的 3776 尖,手上這隻筆寫起來,有著該筆尖一貫順暢中帶點“刷刷”觸感的書寫感。
使用時,則因為擔心最靠近筆尾那一排字會被磨掉,所以會盡量避免套蓋使用。這應該是目前唯一的困擾吧。

此款 Platinum 心經鋼筆的品質不錯,價格實惠,加上採用與華文文化更貼近的 260 字版的心經內容,對有意購買心經鋼筆的人來說,個人覺得是相當值得考慮的選擇。




註一: 2008 年的 200 支鎌倉心經萬年筆,不知道是不是排版時所使用的字型缺字,因此少了“埵”,“罣”及“顛”等字。

註二:日本通行的心經有 262 字,在“遠離一切顛倒夢想”一句中,比華文語系國家通行版多了“一切”兩字。而日本版心經的最後一句通常是採音譯的“菩提薩婆訶”

註三:大下昇峰為加賀蒔繪師大下香仙的長子,據說是現代蒔繪的先驅(1980 年代 Sailor 的產品介紹中,曾稱大下昇峰為現代蒔繪第一人)。不確定是否因為他專注於現代蒔繪而非傳統蒔繪,大下昇峰並未繼承大下香仙的名稱。

註四:大下美術工房源於昭和 45 年(1970),於昭和 61 年(1986)正式成立。從所查到的資料看來,該工房應該有參與 Platinum 現代蒔繪筆款的制作。從經營者大下昇一郎的專業背景,年齡,以及該工房與大下香仙工房微妙的關係。個人認為昇峰可能是大下昇一郎的雅號,也就是說大下昇峰與大下昇一郎也許是同一個人。


Edited on 05/15/15

尚羽堂錫石目塗漆筆

$
0
0
品名:尚羽堂錫石目塗漆筆
筆尖: Win #6 nib (BB)
上墨方式: International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51 mm, 不含蓋: 135 mm, 套蓋: N/A 直徑: mm, 重量: g

尚羽堂成立以來,除了代理書寫用具外,在自家品牌產品的開發上,更是下了不少心思。許多新開發或是剛出爐產品,不時的會被放在尚羽堂的 Facebook 上,也成為筆友們荷包的一大威脅。
就在兩個月前,我在尚羽堂的 Facebook 上看到了這支錫石目塗,然後,荷包又瘦了。

石目塗為日本漆塗技法的一種(變塗),特色是完成後有著如石頭紋理的表面,常被用於武具(刀鞘,防具等),餐具,釣具等等,使用範圍相當廣。
石目塗大致的製作程序是先在胎體上上漆(下塗),然後灑上碳粉或乾漆粉等,待漆半乾前作調整,等漆乾後打磨,使表面留下如石頭般凹凸不平肌理。
石目塗的名稱似乎多以成品之顏色命名,如朱石目,茶石目等。不過,也有因依製造過程中所加入的金粉,銀粉或錫粉等不同成分而命名者,像本篇的這支錫石目塗,即是如此。

會購入這支錫石目,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因為一年多前和一支尚羽堂石目塗擦身而過的機緣吧。雖然後來並沒有一直把這件事掛在心上(想要買的筆太多了),但在尚羽堂 Facebook 上看到這支錫石目時,還是不免又勾起想要收一支石目塗的衝動。

除此之外,不同於尚羽堂之前的平頂石目塗,這款筆是個人較喜歡的雪茄型(或 balance )筆型(可能也是尚羽堂第一支雪茄型石目塗)。再加上因為它的前世(胎筆)是烏木鋼筆的關係,所配備的也是較大的六號尖。

想收一支石目塗的衝動,加上兩個小小理由的推波助瀾,終於讓這篇文有了出現的契機。

收到這支筆時,第一個反應是,這支筆的顏色怎麼和尚羽堂所照出來的照片不同(實筆的顏色比尚羽堂的照片要偏黃或綠調一些),但是當我開始為這支筆拍照時,才發現這支筆真的很難拍出實筆的感覺,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的照相技術,但另一方面,這支筆在不同的光源下,看起來的顏色都有些不同,所以一直拍不出這支筆實際的顏色(以上圖為例,實筆看起來要比照片更亮,更偏灰白一些)(註一)。

另外一個只有拿到筆才能感受到的,是這支筆帶有一點特殊的香味,不知道那是因為漆的關係,還是被有香味的木頭熏的?它那淡淡的幽香都為這支錫石目添了點好感。只不過,這也讓我想到,前幾天才在尚羽堂 Facebook 上看到,最後一批肖楠瘤已被攔截的不幸事件...。

個人對漆塗沒有研究,所以選漆筆就只有憑感覺,儘管和某些日系錫石目塗相比,這支錫石目的紋理似乎並不是那麼均勻,其亮度也沒那麼顯著,但個人覺得這樣也還蠻自然的。
唯獨其握位的紋理,與筆蓋及筆身的紋理有著較為明顯的差異,是個人比較在意的一點。
我不確定這是先天(製作石目塗的過程),還是後天(收進筆蓋時,握位上突出的漆被壓扁)的因素所造成的。但因為過去也曾發現類似的情形,所以在看到這支筆前,才有選石目塗時,非要看到實物才下手的想法。

這支筆上裝的是 BB 尖,金色筆尖與握位前緣金色的收邊相互輝映。而藏於蓋內與石目筆身有明顯反差的筆尖,也給人曖曖內涵光的感覺(我在做白日夢)。
回到現實,這筆尖除書寫起來筆跡較粗外,調性則與其它尺寸的筆尖相似。筆舌供墨能充分應付 BB 尖的需求,寫起來很順暢,但稍有偏乾的感覺。

石目塗的筆身不僅有仿石頭的紋路,握起來稍沈的筆身及表面的觸感也真的有類似石頭的感覺(尤其是筆身還是冷的時候)。不過,就連筆蓋和筆身觸碰時,所發出的聲音也很像石頭碰撞石所發出的聲音這點,倒是有些意外的發現。

尚羽堂的許多產品因為做工,材料的關係而具備某些獨特性甚至個性,因此經常買筆也要看緣份。雖然在文中還是硬挑了根骨頭,但不論從視覺,觸覺,嗅覺亦或聽覺來說,個人都相當喜歡這支筆所帶來的感受,也很高興有緣能收到這支筆。




註一:以下為不同光源下的顏色比較組:


高島屋特選萬年筆 萩

$
0
0
品名:高島屋特選萬年筆 萩
筆尖: 3776 雙色 18k 金尖 (高島屋玫瑰圖案)
上墨方式: Platinum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44.5 mm, 不含蓋: 124.5 mm, 套蓋: 166 mm, 直徑: mm, 重量: g

高島屋特選萬年筆,這個名稱或許給人一種“新年特別節目”,沒什麼特別的感覺,但稍微挖掘一下,還是可以發現許多的故事。

外觀上就如一般常見的白金蒔繪鋼筆,不同的是,筆環和筆尖上都沒有熟悉的 3776 印記,取而代之的,是象徵高島屋的玫瑰圖案。

關於這款筆,能查到的資料實在不多,就連其名稱-高島屋特選萬年筆,也是靠著筆友們所留下的蛛絲馬跡所推測出來的。
唯一稍微詳細的說明,是來自 Andreas Lambrou 所著的 Fountain Pen of Japan 一書。
書中除了提供此款筆全系列筆款的圖片外,也提到這是於 1999 年推出的高島屋 60 周年慶限定鋼筆。此限定版共有四款,分別為櫻,雛菊,萩及南天,每款限量 120 支。
不過,此段敘述中有點問題(註一),因此,這些資訊僅能當做參考。

儘管這支筆本身的資料不多,但組成這支筆的各類元素的背景故事卻不少。我想,我就從這款筆與其它白金蒔繪筆款的分界點-高島屋玫瑰(バラ)圖案開始說起好了。

1952 年,高島屋開始使用印有玫瑰圖案的包裝紙。之所以會選玫瑰,按高島屋的說法,是因為玫瑰就如美麗的象徵,與該百貨公司的形象相符合。之後,更衍生出各類軟,硬體的商品,設施,企劃,甚至用於建築的設計之上。時至今日,玫瑰已儼然成為高島屋的代表。

為了突顯“高島屋限定”的主題,這款筆的筆環及筆尖上都打上了高島屋的玫瑰(バラ)圖案。
這個玫瑰圖案,出現的時間大概在 1950 年代中後期。由當時在日本橋高島屋宣傳部任職的設計師山城隆一(註二)所設計。早期曾用於大型招牌上,現在仍可在高島屋及加盟的玉屋的紙袋(塑膠袋)上見到它的蹤跡。

(image source: Takashimaya website)

至於蒔繪的部分,是由漆工藝大下香仙工房的大下香仙所繪製的。大下香仙這個名字,對許多筆友來說相信都不陌生。但有時廣告文宣上會出現“大下香仙”,“二代目大下香仙”或是“四代大下香仙”等稱號混淆視聽。因為自己一開始也曾有些疑惑,所以藉此稍微解釋一下這些名號之間的關係。

根據漆工藝大下香仙工房的資料,大下家的加賀蒔繪工藝已傳承五代,從大下雪香(初代)開始,接下來分別是二代大下峰香,三代大下香仙,四代大下宗香,五代大下香征。

大下香仙(三代,初代大下香仙)的三男大下宗香,繼承父親的名號,故被稱為“二代目大下香仙。但又因為他是大下家加賀蒔繪傳承下來的第四代,所以也冒出了“四代大下香仙”的名稱。
 1979 年,大下宗香成立漆工藝大下香仙工房。之後才開始接受 Sailor (寫樂) , Platinum (白金), Visconti 等筆廠的委託,製作蒔繪筆。因此,前三代並沒有參與過筆類的製作。

總而言之,如果在蒔繪筆桿上看到香仙或宗香的雅號(註三),那繪製者指的都是同一個人-大下宗香。

此款筆的主題,是蒔繪上經常被出現的“萩”。

萩(Lespedeza )泛指豆科(蝶型花亞科)胡枝子屬的植物。分布於東亞,南亞,北美及澳大利亞,對氣候及環境的適應力很強。可用作牧草,綠肥,水土保持,搾油及藥用或是觀賞植物等,用途相當廣泛。

在日本,秋の七草之一的萩(はぎ)(註四),經常出現在日本的詩詞,繪畫等藝術作品之中,與其文化有著相當密切的關係。日本現存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中,提到櫻有 40 多首,但提到萩的,卻有 141 首(註五),由此不難想像萩於日本文化中的地位。

這款筆裝配 18K 雙色 3776 中尖,筆調觸感都與一般 3776 相近,但和前一陣子用過的心經相比,這隻筆寫起來感覺要滑一些,少了一點刷刷的感覺。
但相較於手寫感,這款筆玫瑰印記的雙色尖,給人視覺上的印象可能還要更深刻些。

抽象的玫瑰圖案,讓想要表現的主題得以融入整支筆的設計中,在不失其代表性的情況下,又能兼顧原筆的整體感。
高島屋特選萬年筆或許稱不上特別的鋼筆,但個人覺得,它是個平衡度相當高,整體規劃相當不錯的一款產品。




註一:高島屋的歷史可回朔至 1831 年(天保 2 年),而正式成為株式會社(株式會社 高島屋吳服店)也是早在 1919 年(大正 8 年)的事。因此 1999 年不可能是 60 週年慶。

註二:山城隆一(本名:三宅隆一)1920-1997 ,為日本戰後相當有名的平面設計師。畢業於大阪工藝學校。曾任職於阪急百貨及東京高島屋宣傳部。亦是日本設計中心( NDC )創立時期的代表性成員之一。於 1973 年成立自己的設計事務所。歷年來,不僅獲得不少廣告設計相關獎項。由於他在日本設計領域的貢獻,也使他獲頒紫授褒章及勳四等旭日小授章。

註三:雅號就像是筆名一般,不一定是本名。以漆工藝大下香仙工房為例,其中的“香苑”和五代“香征”,原本並非大下家的人,其雅號應該非其本名。

註四:日本詩歌,藝術品上所出現的萩,通常指的是宮城野萩( Lespedeza thunbergii ),山萩( L. bicolor )及白萩(可能為宮城野萩的變種)。

註五:萬葉集原文為漢字,但裡面並沒有“萩”這個字,而是寫成“芽子”或“生芽”(日文發音與萩相同),但指的都是同一種植物(萩)。

LAMY x LINE FRIENDS limited edition

$
0
0
品名: LINE x LAMY Brown Special Edition (註一)
筆尖: LAMY 鋼尖 (M)
上墨方式: LAMY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39.5 mm, 不含蓋: 129.5 mm, 套蓋: 165 mm, 直徑: mm, 重量: g
昨天是 LINE 四歲的生日,所以這一篇就補一篇與 LINE 有關的筆款吧。

2011 年於日本崛起的 LINE ,不到兩年就竄升為日本第一大社群網路。而開發這個 App 的韓國 NHN 於日本的支部(NHN Japan)也藉它轉型成為獨立的公司 LINE 株式會社。 

可能因為本業是遊戲產業的關係吧,LINE 除了功能豐富的 App 外,也花了相當大的心思經營 App 內的吉祥物(LINE FRIENDS),從虛擬世界的表情符號,影片,遊戲,到實體的周邊商品,藉日常的接觸,讓 LINE FRIENDS 深入使用者的生活。這樣的做法不僅建立了品牌形象,也同時開發了 LINE FRIENDS 的無限商機(從 LINE FRIENDS 與使用者接觸的頻率來看,他的殺傷力可能已經超過 Hello Kitty 了)。

2015 年三月六日, LINE 發表 LAMY x LINE FRIENDS limited edition (限量版鋼筆及鋼珠筆)。 
這款以 LINE FRIENDS 中,人氣最高的角色- Brown 為主題的限量版 LAMY Safari 。為符合角色設定,筆身採用 LINE 與 LAMY 經過多次嘗試後才終於定調的棕色為主色。筆夾,筆尖及頂冠則用黑色調。

除了每款限量版的 Safari 都該具備,特有的配色外,LINE x LAMY 最大的特色,就是附了兩個可以套到筆夾上, BROWN 臉的矽膠配飾(一個素顏,一個臉上有脣印),裝上了配飾,讓人絕對不會把它和其它筆款搞混。

這個配飾雖然很簡單,但個人覺得,這應該是目前為止,限量版 Safari 中最具創意的設計了吧。

另外,這款筆的筆蓋上亦打上了“BROWN”的字樣。雖然和熊臉的配飾比起來,這個部分並不顯眼,但從這細節的表現,卻可看出設計者的用心。

LAMY x LINE FRIENDS 的外盒包裝設計也和主題相當契合,整個商品企劃的整合度非常高。讓既非 LINE 的重度使用者,又沒 Safari 多彩收集癖的我都覺得非收不可。

不過,這款筆發表當日,於剛開幕不久的新沙洞(신사동) LINE FRIENDS 旗艦店首發的 100 支,在不到一個小時內就賣完了。

(上圖可以看到說明書底下墨跡斑斑,背後已經是一大片了)

因為購買管道有限,官網上的鋼筆款也已經售完,所以我只能去 ebay 撈了。雖然後來購入的價格($70)比平常的 LAMY Safari 高了些(很多),但個人仍覺得蠻值得的。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我的這支筆在運送過程中,盒內附送的墨水漏出來了。儘管在收到後試著搶救,卻還是救不了裡面 BROWN 的說明書。

個人認為 LAMY Safari 是比較功能導向的筆款。寫起來沒有太明顯的個性,但耐用,可靠很適合日常使用。手上這隻 LINE FRIENDS 寫起來也不太意外。不過,搭配 M 尖的它,筆跡倒是比預料的細(非常接近日系中尖的粗細)。

如前面提到的,這款筆從包裝到筆本身設計,整體的完整度相當高。其主題的角色形象和 LAMY Safari 質感的搭配也非常契合,如果可以找到自己能接受的價格,真的還蠻值得一收的。

最後,附上 LINE x LAMY Limited Edition 的官網聯結,有興趣知道這款筆是怎麼“長”出來的觀眾可以去看看。
 


註一:在官網和文宣上出現過 LINE x LAMY Safari, LAMY limited edition x LINE FRIENDS, LINE x LAMY Brown Special Edition, LINE x LAMY Limited Edition 等稱呼,但我不知道哪一個才是它正式的名稱。


(Edited on 06/25/15)

Senator Regent

$
0
0
品名: Senator Regent
筆尖: Senator M steel nib
上墨方式:活塞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25 mm, 不含蓋: 118 mm, 套蓋: 150 mm, 直徑: mm, 重量: g

高頂冠,綠色的觀墨窗及長比例的筆蓋。充滿 30, 40 年代德國傳統活塞鋼筆風格的 Senator Regent ,應該不算是“復古”的鋼筆,只能說是活得比較長的老鋼筆吧。
Senator Regent 的起源可以追溯至 1950 年代。當時以外銷市場為主的 Tropen ,推出了一款 Tropen No.500 Scholar 。這款外型和 Senator Regent 可說是一模一樣的學生筆就是 Regent 的老祖先。
僅管 Tropen No.500 Scholar 曾經是 Tropen 的明星之一,但隨著 60 年代原子筆(Ballpen)對書寫市場的衝擊, Tropen 的外銷量大幅縮減, No.500 Scholar 的命運也成了未知數。

後來, Senator Regent 出現了。僅管從筆友們所發現的一些失落的環節(註一)得以知道 Senator Regent 及 Tropen No.500 Scholar 之間有所關連,但卻沒有明確的資料證明 Senator Regent 是從何時開始生產的,或是它與 Tropen No.500 Scholar 是否曾同時出現於市場上。
目前僅能從 Senator 過去的產品及代工歷史,還有 Tropen 廠的變化來推測, Senator Regent 的出現可能是 70 年代之後的事了。

本篇的這支是有著類賽璐珞裝飾筆桿的款式。目前所知,這類款式的筆款共有綠,藍,灰,棕四種顏色。會選這一個顏色,多少是因為它的外型讓我想起 Pelikan 100 的關係吧。

這支筆所裝配的筆尖雖然是 M 尖,但寫起來的筆跡卻蠻細的。而且剛使用時,還時常發生斷墨的情況。不過,在洗了幾次筆,並用刀片稍微“清”了一下筆舌後,筆跡已明顯變粗,也不再斷墨的情形了。

以我個人最初使用這支筆的經驗,我並不會太推薦這款筆。
但是對喜歡古典外形的鋼筆的筆友來說,價格不高,又不算難找,筆尖及筆舌的更換也不算困難的 Senator Regent ,或許還算得上是值得一試的筆款吧。


註一:有些新品包含了 Senator 及 Tropen 兩種品牌的零件。如: Tropen Scholar 的筆搭配 Senator 的筆尖,或是 Scholar 的筆裝著 Tropen 筆尖。




Kaweco Sport Brass

$
0
0
品名: Kaweco Sport Brass
筆尖: Kaweco 鋼尖
上墨方式: International cartridge/ special convertor
尺寸,重量:含蓋: 108 mm, 不含蓋: 101 mm, 套蓋: 128 mm, 直徑: mm, 重量: g
Kaweco Sport 的經典設計並沒有因為原廠關門而劃下終止符, 90 年代(新) Kaweco 的復出,讓 Kaweco Sport 再度獨挑大樑,奮力演出。只不過, 20 年來換名字,換顏色或換材質的老戲碼,讓我這個老戲迷都覺得有些乏味了,直到這款 Kaweco Sport Brass 的出現,才讓我又有願意花錢看戲的想法。

Kaweco Sport Brass 的外觀與同系列的 Sport 並沒有明顯的差異,但整支由黃銅車製出來的筆,卻給人有別於塑料及鋁質筆款的質感。

除了視覺上的感受外,這款筆的另一項特色,就是它的體重。我不知道對書寫用具來說,重量重算不算是種優點。但是 Kaweco 似乎對此相當自豪,也不忘在文宣中提醒大家, 44g 重的 Kaweco Sport Brass 是 Kaweco 筆系中最重的筆款。

除了材質外, Kaweco Sport Brass 和目前手上車製款(註一) Sport 的筆蓋也有些許的不同。
一個是在筆蓋口內緣加了一層塑料零件,可以有效的避免在套蓋及旋蓋時可能刮傷筆身的問題。
另一個,則是筆蓋內的螺紋部份似乎也改用塑料零件了,這樣的做法讓使用者在旋蓋時,有著較“柔順”,不會有硬碰硬的觸感。但卻也有因為施力過度,造成塑料螺紋滑牙的可能性。所以使用者在闔蓋時,可能不能太過粗魯,以免發生不可挽回的悲劇。

此筆因為材質的關係,幾乎不用擔心其耐用性(除了剛剛提到螺紋的問題外),但也因為所使用材質的關係,使用者可能要注意一些其它的事項。

一般來說,為了利於加工,銅合金會加入 2% 左右的鉛。以銅,鋅為主要成份的黃銅亦不例外。因此,在使用這支筆時,即便對自己牙齒非常的有信心的使用者,應該也要避免咬筆的行為。

當初在買這支筆時,本來是要選 B 尖的,但是因為缺貨,所以就選了 M 尖。此筆筆尖的調性硬,寫起來很順暢,沒有明顯的特色,但穩定性沒問題。

至於重量,因為手邊也不乏一些更具份量的鋼筆,所以在使用 Kaweco Sport Brass 並不會覺得這支筆的重量對手感有任何影響。

很喜歡這款 Kaweco Sport Brass ,也希望藉著這款筆的熱賣,讓 Kaweco 能更大膽的將新材質用於 Sport 筆款上,因為,說到 Kaweco ,還是要 Sport 才是經典啊。



註一:現代版(1993 年後生產)的 Kaweco Sport 依製程可分為車製及射出成型兩種。射出成型的以 Classic 系列主。採用金屬材質及 Art 系列則為車製款。除了價格上的不同外。後期的車製版 Kaweco Sport 筆身上的螺紋都比射出成型版的螺紋短。




TWSBI ECO

$
0
0
品名: TWSBI ECO
筆尖: TWSBI 鋼尖
上墨方式:活塞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39 mm, 不含蓋: 131 mm, 套蓋: 166 mm, 直徑: mm, 重量: g

2012 年 TWSBI 即表示要開發,以低價位為主打訴求,代號 PP017 的 TWSBI Economy ,在歷經近三年的孕育之後,終於在 2015 年七月中問世。價格比同廠其它筆款低了 40% 以上的 TWSBI ECO ,其質感並沒有因為其價格而打折。除了善用既有的製筆經驗及產品外,我想,其中最大的主因,應該要歸功於其精簡的結構設計吧。

和 TWSBI 至目前為止其它的筆款不同, TWSBI ECO 的筆身和握位是採用一體成型的設計,這樣的設計一方面減少了零件數量,一方面也省下不少裝配的步驟。其減少的製程也得以反應於產品的成本上。

外觀上,採六面柱狀設計的筆蓋及筆尾的活塞旋鈕,成為讓人一眼就能認出 TWSBI ECO 的最大特色。另外,在筆蓋頂端,有著 TWSBI (三文堂)商標的紅色頂飾(螺絲的 cover)。在以顏色凸顯品牌的同時,也用材質融入整體的質感,則是此筆的另一個亮點。
TWSBI ECO 在書寫的表現上穩定依舊,寫起來順暢,可靠。但值得一提的是, TWSBI ECO 是三文堂至目前所推出的“全尺寸”活塞鋼筆中(註一),唯一一款從一開始就將套蓋的選項考量在內的筆款。因此對習慣套蓋使用的人來說,算是一大福音。

TWSBI ECO 雖然不是市面上所能找到最便宜的活塞鋼筆,但卻是相同價位區間,所能找到質感最好的鋼筆。因此,對於想接觸活塞上墨鋼筆,又不想花太多錢的使用著來說, 我覺得, TWSBI ECO 會是相當值得考慮的筆款。

註一:這裡所謂“全尺寸”並非一個標準,只是指筆身比較長的筆款。

金豪 599

$
0
0
品名:金豪( JinHao )599
筆尖:金豪鋼尖 (M)
上墨方式:金豪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38 mm, 不含蓋: 129 mm, 套蓋: 164.5 mm, 直徑: mm, 重量: g

最近看到筆友們討論到金豪 599 ,所以也把這支筆翻出來湊湊熱鬧,否則,又不知道它要被埋到什麼時候了。

大陸筆廠仿造歐美鋼筆已經不只是積習,可以說是傳統了。但印象中,一些新興筆廠,像是金豪,早期時似乎還願意走自己的路,開發自家的風格的筆款。不過,近幾年來,不知道是不是被老大哥(英雄)帶壞了,也開始誤入歧途,走向山寨之路。

或許是臉皮比較薄的關係,2014 年所推出的金豪 599 並沒有像英雄 359 那樣肆無忌憚的完全山寨。採用有別於本尊的筆夾,筆尖並在一些小地方作了修改。但是特色鮮明的筆身設計,讓它始終無法擺脫山寨 LAMY Safari 的第一印象。

當初因為好奇,加上不怎麼傷荷包的價格,所以就買了一隻回來。
金豪 599 搭配著設計簡單的筆夾,筆夾上壓上了金豪的商標,雖然有別於本尊的設計,但整體看來還不至於太突兀。

做工方面,這支筆除了筆蓋緣似乎因為有毛邊沒有處理好,摸起來有的刮刮的感覺外,並沒有什麼明顯的問題。

金豪 599 使用的是自家的吸墨器,其開口尺寸只比 Internal 的吸墨器稍大一點。不過,金豪吸墨器裝在金豪 599 上,卻會露出尾端一小段金屬部件。
因為看了不是很順眼,所以,第一次用這支筆時,就先裝了 J. Herbin Vert Pré 的卡式墨水,一方面配合這支筆的顏色,一方面也不會有吸墨器走光的問題。

但是,才用不到兩天,就開始出現漏墨的現象,後來發現原來是卡式墨水的開口被撐裂了。
或許有人說這支筆可以用歐規(international 規格)的卡式墨水或吸墨器,但以個人的經驗來說,我並不會建議這麼做。

金豪 599 的筆尖也和 Safari 的筆尖樣式不同,筆尖上印有 Jinhao 及 18KGP 的字樣,不過那個 18KGP 應該只是裝飾用的,個人不覺得這個筆(還有許多金豪的低價筆)會配上一個鍍了 18K 金的筆尖。

這支筆的筆尖調性硬,筆跡差不多是歐美 M 尖的粗細,寫起來也很順暢。相較於 LAMY Safari ,它的書寫感稍偏黏滯,沒有 Safari 寫起來那麼乾脆,刷刷的感覺。

單純以書寫的表現及價位來說,金豪 599 拿來當作日用筆其實是不錯的選擇。但是,我實在無法忽視它“山寨”的原罪,所以這應該是手邊唯一的一支金豪 599 了吧。


Platinum 高級皮革 サメ

$
0
0
品名: Platinum PSN-10000C サメ (Shark / 鯊)
筆尖: Platinum 12號 18K 金尖(細)
上墨方式: Platinum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34 mm, 不含蓋: 120 mm, 套蓋: 155 mm, 直徑: mm, 重量: g

白金皮筆繼 1967 年的羊皮鋼筆後,就頻頻推出不同的皮筆,於 1977 年更推出了稱為高級皮革的新款皮筆。有別於之前在單種皮件上作變化的方式,Platinum 的新系列皮筆分別採用了鱷魚,蜥蜴,蛇及鯊魚皮為材料。而本篇的這款筆,是其中唯一的魚類 - 鯊魚。

耐用,平順,且俱特色紋路的鯊魚皮,被應用的範圍從鞋子,皮夾,甚至皮椅,不一而足。但或許是因為其紋路特色的關係,鯊魚皮似乎比較常用於男士用品上。
除了製作皮件及裝飾的功能外,鯊魚皮也常當做料理食材使用。

儘管鯊魚皮用途廣泛,但大部份的鯊魚皮並沒有被利用,或者該說大部份的鯊魚都沒被利用,因為目前捕鯊最大的誘因畢竟還是魚翅。漁民為了提高經濟效益,直接將捕獲的鯊魚切了魚鰭後,就把其餘的部分丟回海中(或是把還沒死的鯊魚丟入海中等死)。雖然目前為了避免此類魚翅收成(Shark Finning(註一))行為,越來越多國家已通過了 FNA (Fins Naturally Attached) (魚鰭必需與魚體自然連接?)的法令,不過,還是有人鑽漏洞,將於大部份魚體切除的,僅留下“必要”部分以規避法律。
除了魚翅交易市場使鯊魚族群大受威脅外,拖網捕撈及棲息地的被破壞,也讓鯊魚數量大幅減少的問題更是雪上加霜。據統計,一年有超過 100,000,000 (一億)隻鯊魚死於人類之手,其中,約有 73% 被用於魚翅料理。

這段或許有些離題,但是說到鯊魚,還是不能不提及鯊魚族群銳減(註二)的問題。

回到主題,如一開始所說的, Platinum 鯊是 1977 年白金筆廠所推出的高級皮革系列筆款之一。根據 Fountain Pen of Japan 所述,此系列筆款僅生產至 1979 年。從其極其有限的曝光率來看,總生產量可能並不高。

此款筆的筆蓋和筆身,都沿用過去 Platinum 皮筆的零件及設計,但筆上所包覆,以消光黑處理(matt finish in black)的鯊魚皮,那帶著深刻紋路卻有著平順觸感的表面,讓這支筆握起來,有著別於羊皮筆款,給人具“厚度”的感覺。

Platinum 鯊魚,於皮革邊緣的部分也處理得相當不錯,黏貼處並不明顯。只不過,手上的這隻筆,不知道是否因為包覆皮革厚度不均的關係,筆身看起來有點歪歪的感覺。

除了包覆的皮革外, Platinum 高級皮革與過去同廠皮筆的另一項差異,在於它採用與鎏金筆款相同尺寸的 12 號 18k (註三)非嵌入式筆尖。這支筆的筆尖調性硬,出水順暢,以日系的細尖來說,出水量算稍微偏多一點點,對我來說,算是不錯的消息。

因為採用了不同的皮革,筆尖及握位, Platium 鯊魚也在視覺及觸覺上帶給使用者不同的感受。僅管手上著支 Platinum 鯊魚的某些地方(製作上)並不算完美,但有機會能實際接觸此筆,個人仍覺得是幸運的。

本篇的最後,還是要再岔一下題,為了減少獵取魚翅(Shark Finning)的行為,希望大家盡量少吃魚翅。


註一:Shark Finning 指的是只收割魚翅行為,下面的圖表顯示一些關於此類行為的相關數據。(如需翻譯版請告知,謝謝)

下面則是一些 Shark Finning 的影片(內容有血腥場面)


接著是有關 Shark Finning 的紀錄


註二:以下圖表顯示幾種鯊魚數量從 70 年代至 2013 年減少的比例。(大白鯊 (Great White) 及長尾鯊 (Thresher) 的紀錄是由 1986 至 2013 ,鼠鯊 (Porbeagle) 則是從 1950 至 2013)

註三:筆尖資料來源:プラチナ万年筆 Facebook




Platinum 銀河 (Ginga/Galaxy)

$
0
0
品名: Platinum PGS-25000 銀河
筆尖: Platinum 12 號 18KWG (M)
上墨方式: Platinum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32.5 mm, 不含蓋: 116 mm, 套蓋: mm, 直徑: mm, 重量: g

鋼筆的發展歷史不算長,但各筆廠為了在市場能佔一席之地,除了創新外,融入能夠突顯文化特色的傳統工藝,也不失為一個好方法。其中,日本的漆筆可以算是最好的例子。
不過,這篇要提的並非生漆工藝,而是在日本古墳時期傳入日本的鎏金工藝(註一),這種工法似乎不只一次被用於日系筆款上,但其中最廣為人知的,應該還是俗稱大鎏金的 Platinum 銀河了。

鎏金(註二),又稱黃金塗,金黃塗,火鍍金,金塗,鍍金,飛金,錯金。為一種用於銅器或銀器上的裝飾工藝。鎏金工藝始於戰國時代(註三),起初僅用於較小的器物上,但至隋唐時,就已廣泛用於宮殿,寺廟,佛像等器物上。

鎏金的製作過程,概略上可分為煞金,抹金,開金,壓光等步驟。
煞金(殺金)指的是將金與水銀混合成金泥(金汞齊)的步驟。
接著是抹金,即是將金泥(金汞齊)塗抹於飾物表面的過程。
然後是開金,金泥塗於器物上時,所呈現的,仍是金汞齊的銀色,此時對金泥加熱,由於水銀的沸點比黃金低(356.73ºC),在加熱過程水銀蒸發後,只剩金留下來,而原本金泥的部份也由銀色轉變為金色,此即“開金”或“烤黃”。
最後是壓金,開金後因為水銀蒸發後留下的空隙,使得處理表面看起來如霧面,因此還要再用瑪瑙或是玉(類似瑪瑙刀)為材質的工具磨壓,讓處理的表面呈現亮金色,完成鎏金的製作。

鎏金具備耐用,美觀,製做設備簡單,應用範圍廣泛等優點,在過去曾是不可或缺的裝飾工藝。不過,由於其製作過程中會產生有毒的水銀蒸汽,隨著各類表面處理技術的發達,鎏金工藝也日漸式微。

有別於常見鎏金工藝作品, 1976 年上市的 Platinum 銀河,其鎏金(銀)的部分,是以不規則的圖紋呈現。於筆蓋及筆身上,分別介於兩條銀河(鎏銀)的鎏金帶,點綴出此筆雍容的氣質。而隨著時間氧化,顯現出深淺色澤的純銀筆身,也予人更具深度的印象。

上面提到了一些有關鎏金的相關資料,但是,對於這款筆是否真的是以鎏金工藝製做的,個人卻一直存疑。

會有這樣的疑問,主要是因為在所能找到的官方資料中,完全沒有提到這款筆是以鎏金工法製做的。在日本被稱作「消鍍金(けしめっき)」的鎏金工藝被用於相當多,具代表性的作品上(如奈良大佛)。若白金筆廠真的採用此制作工法,照說應該多少也會宣傳一下,而不是像該廠型錄中,只有“銀合金バデーに金銀模樣”這樣輕描淡寫的敘述。

事實上,就如“大鎏金”的稱呼一樣,只有在華人圈的筆友說這款筆是採用鎏金工藝制作的。所以,我在想,這會不會又是另一個“印度尖”的傳說?

說到書寫的表現,這款 Platinum 銀河上所裝配的 18KWG 尖,和上一篇 Platinum 高級皮革的筆尖一樣是 12 號尖。但是,這支中字尖寫起來卻有完全不同的感受。除了筆跡粗細及出水量的差異外。儘管筆尖調性仍硬,但相較於上一篇的皮筆筆尖,卻好像稍微多了一分彈性,寫起來相當順手。

無論是 60/70 年代平頂梭型的外形設計,疑似鎏金、鎏銀表面處理的制作工法,還是水量充沛且稍俱回饋手感的書寫表現,這款筆在各方面都相當符合個人的口味。
至於它是不是真的以鎏金工藝製做,對我而言,也只是加分題的答案了。



註一:依據不同的資料,鎏金技術傳入日本的時間的說法亦有所不同。也有到宋代才傳至日本的說法。

註二:“鎏”這個字最早出於宋朝,丁度等人所修訂的《集韻》,原文為“美金謂之鎏”。因此“鎏”原是美麗的金屬的意思。
現在大家熟悉的鎏金一詞,似乎是到了 1942 年,才首度出現於趙汝珍所著的《古玩指南》一書中。因為《古玩指南》的影響力,也使“鎏金”一詞在收藏家間廣為流傳,隨著時間演進,終於成為傳統金塗(或其它名稱)工藝的現ㄗ稱呼。

註三:於河南輝縣輝縣固圍村,魏國王室墓地出土的錯金銀馬頭轅飾等器物,是目前所發現最早使用鎏金技術的物品。

Platinum 銀河(銀)

$
0
0
品名: Platinum PGS-15000
筆尖: Platinum 12 號 18KWG (中)尖
上墨方式: Platinum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32 mm, 不含蓋: 116 mm, 套蓋: 145 mm, 直徑: mm, 重量: g

上次扯了一堆鎏金的相關資料後,卻說大鎏金可能非真鎏金。
這次看到大鎏金的姊妹筆,俗稱“鎏銀”的 Platinum PGS-15000 銀河又被搬出來,可能有人會忍不住要說:「銀什麼,鎏金都不鎏金了」。

Platinum PGS-15000 銀河(銀)與其姊妹筆最明顯的不同,除了其型號所反映的售價外,就屬它純銀筆桿表面的表現方式了。

雖然同樣使用純銀筆桿,表面的處理方式也採用類似的處理方式,但不同於大鎏金的是,被稱為“鎏銀”的 PGS-15000 上的紋路只有銀色一種顏色。而且覆蓋於筆身/筆蓋的圖紋都是一整片,而不像大鎏金上,呈金,銀兩色的帶狀圖紋。
之所以會有如此的差異,我想應該是和它們的製作方式有關吧。

雖然還不能完全確定,不過從現有的資料及白金筆廠一些相似的產品來看,這款筆應該是使用類似“熱貼金”(不知道這個名詞對不對)的工法製做的。

當金,銀等具備相似原子結構的貴金屬,被加熱至一定溫度,其原子運動加劇。若於此時加以施壓,其接觸面會產生電子交換,使兩者相互結合。所謂的“熱貼金”就是利用此方法將金箔或銀箔等貼於純銀的胎體上。這類加工方式的成品,貼上去的金屬幾乎是永久性的,耐用度遠比一般貼金高,且加工的溫度遠較其它金工作業(如:銲接,鑄造)的溫度低,應該算是入門門檻較低的加工方式之一。

此種(或類似)的貼金工法的應用曾出現在中國,日本甚至歐洲,其應用範圍也不僅只於,金,銀。不過,目前在珠寶界較為人所知的,可能要算是被韓國人稱為其傳統貼金工藝的 Keum-boo ( 금부(金鈇) )了。

以 Platinum 這兩款銀河來看,可能是在純銀的筆桿上,貼上稍具厚度的碎金箔,碎銀箔製成的。

此筆筆尖規格及粗細與上一篇的大鎏金相同,寫起來很順暢,出水量也不小,但感覺上沒有上一篇的大鎏金那麼濕潤(同樣使用白金卡式墨水),不過因為差別不大,若不是兩支筆同時使用的話,我可能也察覺不太出來吧。

就像上一篇所說的,我喜歡這款筆的外型設計,至於它是如何製做出來的,並不會影響我對它的評價。只不過,上次已對其製做方式提出疑問,所以想藉這篇提一下自己覺得可能的答案及方向。若觀眾之中有人知道,或是認為,個人的說法有誤,還煩請不吝賜教,以正視聽,在此之前,這篇就讓大家參考參考吧。



Platinum 竹,キジ

$
0
0
品名: Platinum PSB-6000 (竹,キジ)
筆尖: 白金 18KWG 4 號尖(細)
上墨方式: Platinum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34 mm, 不含蓋: 117 mm, 套蓋: 149.5 mm, 直徑: mm, 重量: g

自九月以來,陸續放了幾篇 Platinum 七零年代的筆款。九月的最後一篇,就再用一款七零年代的 Platinum 竹,キジ來送走九月吧。

與剛提到過的兩款銀河同樣在 1976 年上市的 Platinum PSB-6000 ,有著相似的平頂梭狀筆身。儘管尺寸與銀河並沒有太大的差距,但造型流線的握位及嵌入式的筆尖,使它予人更為纖細的印象。
不鏽鋼材質的筆身及筆蓋上,有著竹子與雉雞的蝕刻圖案。此款筆理所當然地也就稱為“竹,キジ(雉)”了。不過,在華人筆友間,它也常被稱為“竹,雞”或“竹,鳥”。

不同於排骨飯,“竹,雉”這款筆的重點不在排骨⋯⋯ 我是說不在竹子,而是後面的雉雞。雖然無法光從蝕刻圖樣上分辨其品種,但由文化背景來看,大概可以猜到這裡的雉,指的是日本特有亞種的“綠雉”。

綠雉泛指分佈於日本四種雉的亞種(註一),因為雄雉的胸,腹,腰,頸等部深綠色的羽毛而得名。
雉雞與日本文化有著相當深的淵源,不僅時常出現在和歌,俳句裡,也常出現於故事,傳說中。就算對日本文學再不熟悉的人,應該也知道桃太郎(註二)的那隻雉雞吧。

除了文學上的連結外,雉也在 1947 年被日本鳥學會選為日本的國鳥(註三),後來亦出現在 1984 年所發行的 D 號卷一萬元紙幣上。
(圖片來源:Wikipedia )

雖然雉雞在日本有著相當特殊的地位,但是它最大的用途,卻是被當作狩獵對象及食用。
由於日本每年都會野放雉雞,因此其數量不至面臨威脅。不過,因為與野放雉及外來種環頸雉雜交的關係,也讓人擔心原本特有亞種的血統會因此消失(以下兩張圖,上為綠雉,下為綠雉與環頸雉的混種)。
(圖片來源:Wikipedia )

從筆友們分享的一些資料來看, Platinum 竹雉存在著不同的版本,除了常被提到配有不同的筆尖外,有些版本的蝕刻圖案也稍有差異。而手上這支竹雉,則是搭著暗紅色,而非較常見的黑色握位。

本篇的這支竹雉上,所配備的是 18KWG 的四號細字尖,出水量大,雖然筆跡仍細,但寫起來絲毫不會有“刮”的感覺,相較於剛介紹過不久的鯊魚皮的 12 號細字尖,個人覺得這隻筆寫起來明顯比較順手。

對我來說,這支筆在使用上,大概就只有套蓋時,筆蓋內的“鋼爪”會在筆身上留下刮痕的老問題了。
以目前的市場來說, Platinum 竹雉或許沒什麼收藏的價值。但個人相當喜歡它簡潔的設計,還有與結合地方文化的主題。日後若有機會,應該會再收支同款的自動鉛筆吧。



註一:綠雉屬於雉的亞種(Phasianus versicolor (P.v.)),不過也有被分類於環頸雉的亞種(P. colchicus versicolor)的分類法。包含:北雉(キタキジ/キジ)Phasianus versicolor Robustipes,島雉(シマキジ)P.v. Tanensis, 東海雉(トウカイキジ)P.v. Tohkaidi, 九州雉(キュウシュウキジ)P.v. versicolor Vieillot。其棲息地從山地至平地的林地,農地等相當廣泛。

註二:雖然與主題無關,但因為突然發現自己熟悉的居然是和諧版的桃太郎,因此特別加註一下。原來桃太郎似乎有不同的版本,其中最通俗的是桃爸,桃媽回春版,但因為當中有限制級的情節,因此在 1887 年(明治20年)將桃太郎的故事編入教科書時,才出現現今的和諧版。

註三:雉為日本國鳥的認定,是由民間團體日本鳥學會所選定的,在法令上並無任何依據。

Pelikan 100

$
0
0
品名: Pelikan 100
筆尖: Pelikan 14K 尖
上墨方式:活塞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17 mm, 不含蓋: 114 mm, 套蓋: 155 mm, 直徑: mm, 重量: g

雖然今天在市面上還是看得到不少活塞上墨的鋼筆,但提到活塞上墨,大家一定不會忘記 Pelikan 這個品牌。這次帶來的,就是不僅可說是 Pelikan 鋼筆的起源,也可算是活塞上墨筆款的始祖的 Pelikan 100 。

由 Pelikan 的官方資料來看,活塞上墨系統最早是由匈牙利工程師 Theodor Kavacs 所設計的。 1927 年, Theodor 將此專利賣給 Günther Wagner (Pelikan) 。
1929 年,Günther Wagner 重新將該項專利登記於公司名下,並於同年推出了第一款活塞上墨鋼筆-"Transparent Pelikan fountain pen"。活塞上墨鋼筆的歷史也就此揭開序幕。

Transparent Pelikan fountain pen 因為其透明的觀墨窗而得名,它的設計與 Pelikan 100 幾乎沒有差別,但 Pelikan 筆廠在當時並未賦予它任何名稱。直到後來,隨著越來越多種款式的推出,為了利於區分, Pelikan 100 的名稱才於 1931 年正式出現。不過,因為設計的相似性,還是有許多筆友,將 1931 年前的 Pelikan 活塞鋼筆歸類為 Pelikan 100 (100s) 系列。

相較於 Pelikan 早期的鋼筆, Pelikan 100 上開始增加了筆蓋飾環及不同顏色的大理石紋筆身套筒等,使外觀更富變化的元素。後來更發展出貴金屬套筒/筆蓋,及銀雕套筒等多種款式。

隨著後繼款 Pelikan 100N 的問世, Pelikan 100 雖然也逐漸淡出市場,但其生產線卻一直持續至 40 年代。

從刻有舊 Pelikan 商標的硬橡膠筆蓋來看,這支筆應該是在 1938 年 Pelikan 換 logo 前生產的。
這支 Pelikan 100 的硬橡膠筆蓋雖然有些變色,觀墨窗不是那麼透明,筆蓋飾環上也有些許氧化的痕跡,但個人畢竟不是收藏家,所以對我來說,外觀上還算是 OK 的。

結構上,其活塞的動作正常,但是活塞似乎有些氣密的問題,導致無法正常上墨。本來是打算直接更換活塞環,但因為拆不開而作罷。目前已經先以在活塞周邊上矽油的方式來改善氣密問題,效果相當不錯。但日後若非要換活塞,可能就得抱著犧牲筆桿的決心了。

經過處理後的這支 Pelikan 100 ,目前在使用上不但沒有問題(使用一個月,最久三天未使用),還非常好寫。寫起來有“老筆尖”哪種稍微偏軟(有些人可能會懷疑它的耐用性)的回饋感,是這一陣子用的現代筆,硬硬的筆尖上所感受不到的。

用久現代鋼筆只偏重“滑”的感覺,再用這種老鋼筆,就會更明顯地感受到它的不同,也才會再次喜歡它。但就日常使用上,現代鋼筆的筆尖可能更適合大部份人的使用習慣吧。

堪稱活塞上墨始祖的 Pelikan 100 ,儘管已經是超過八十年前的設計,但使用起來卻很順手,完全不會有格格不入的感受。我想,這除了歸功於其成功的設計外,自己漸長的年紀或許也有點關係吧。  








Levenger True Writer Café Au Lait

$
0
0
品名: Levenger True Writer Café Au Lait
筆尖: Levenger 雙色鋼尖 (B)
上墨方式:歐規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40 mm, 不含蓋: 124 mm, 套蓋: 158 mm, 直徑: mm, 重量: g

在九零年代左右, Levenger 就嘗試與許多筆廠合作,試著開拓自家品牌市場的書寫用具,不過,至今近二十年,該品牌較具代表性的筆款大概就只有兩款,一款是過去曾經提到過的 Levenger L-Tech系列,另一款就是 Levenger True Writer 系列了。

True Writer 系列最早於 1999 年推出,根據 Levenger 的官方資料,這款筆的開發靈感是來自曾經叱吒一時的美國筆廠 Esterbrook 的產品。
Levenger 創辦人的祖父是一位教授英文書法的老師,因為職業的因素,每年都會收到 Esterbrook 筆廠提供的鋼筆。在他去世之後,遺留給 Levenger 創辦人一箱 Esterbrook 的筆。而這也成為日後 Levenger 開發 True Writer 系列筆款的契機。

由 Esterbrook 產品的多彩,低價,可靠等特點為開發靈感的 Levenger True Writer ,其外形也與 Esterbrook 最為人所知的 J 系列筆款有幾分相似之處。不過, Esterbrook 的最大特色-種類豐富可供更換的筆尖,卻可能因為現實的考量,完全被忽略了。

本篇的這款 True Writer Café Au Lait 是 2010 年九月上市的款式, Café au lait 為法文,指的是加牛奶的咖啡,基本上和拿鐵咖啡(caffé latte)有著相同的意思。按慣例,這個名稱是由其筆身顏色所命名的,不過,對我來說,這款筆的顏色,卻給我比較像是 caramel milkshake 的感覺。

Café au lait 和其他的 True Writer 一樣,是德國筆尖,台灣筆身,美國品牌的產品。其外形也與過去所生產的 True Writer 大致相同,但筆尾及筆蓋頂端的裝飾(飾珠)改用與筆身相同的材質(顏色),而非過去固定的黑色。雖然只是小小的改變,但在質感上卻增色不少。

這支 Levenger True Write Café Au Lait 裝配的是 Levenger 的雙色粗字鋼尖,筆尖據說是由 Jowo 代工的,調性偏硬,但搭著出水充沛的筆舌,寫起來非常滑潤,對於以“滑”的書寫感為目標的人來說,應該是相當不錯的選擇。
Café au lait 採用金屬握位,但握位所佔的比例不大,個人持筆時,控筆的手指幾乎都在筆身上,所以完全沒有金屬握位是否會滑的疑慮。

儘管以實用性的角度來看, True Writer 的可靠性及耐用度絕對可以勝任日常的需求,但這完全經由代工,亦無顯眼外型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成為 Levenger 最具代表性的筆款,其中最大的因素,或許還是 Levenger 對此系列獨特的羈絆吧。





TWSBI Vac mini

$
0
0
品名: TWSBI Vac mini
筆尖: TWSBI 鋼尖
上墨方式:真空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24.5 mm, 不含蓋: 115 mm, 套蓋: 143.5 mm, 直徑: mm, 重量: g

和大部分的 TWSBI 筆款一樣,花了不少時間醞釀的 TWSBI Vac mini 終於在 12 月 13 日趕在聖誕節前上市了。

繼 2012 年採活塞上墨機構的 TWSBI Diamond mini上市後,三文堂於 2013 年四月又放出了 mini 版真空上墨筆款的概念圖。接著,在十月放上了完成組裝的 Vac mini 樣品照片。不過,從此之後就沒有更進一步的相關消息了。

一直到兩年後, 2015 年 11 月,三文堂才又突然放出 Vac mini 將在聖誕節前上市的消息。如今看來 ,才發現 Vac mini 和它老大哥 Vac 700 的開發模式(花費的時間)竟意外地相似呢。

TWSBI Vac mini 在結構上沿襲 Vac 700的設計,但外型上則與 Diamond mini有幾分相似。由於尺寸的關係,Vac mini 在設計之初,即將套蓋使用列為必要的考量。因此,雖名為 mini ,套蓋使用時,完全不會給人有小筆的感覺。

不過,實際使用後,卻發現因為其筆尾及螺紋設計的關係,偶而會發生筆蓋套歪的情形。筆蓋套歪時,若使用者未加注意,再施力旋緊,就有崩牙的可能。這算是目前為止所發現,這隻筆上唯一的問題吧。

Vac mini 裝配著與 Diamond mini 相同的筆尖,調性也是一樣的硬。手上這支 Vac mini 出水量大,寫起來也很滑順,書寫品質上,維持著一貫不具明顯特色卻相當可靠的穩定性。

和 Vac 700 一樣,三文堂在 Vac mini 的使用說明書上也提及了“少量”及“大量”書寫模式。不確定所謂少量書寫是以多少字(或時間)為標準,但在幾天的使用後,個人覺得,除非真的只是簽個名之類的情形,一般來說,若要稍微寫點東西或多畫幾筆,最好還是把筆尾旋鈕調至大量書寫的模式,讓筆舌得以保持充分墨量,以免再次使用時,發生不出墨的狀況。

整體來說,個人覺得 Vac mini 是一款實用,可靠,且平衡度相當高的筆款。
對我來說,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目前這款筆只有示範筆一款。因為這種真空上墨的筆款在上墨後,墨水會與筆身內部的矽油結合而看起來髒髒的。因此,若能有所選擇的話,個人會傾向選非示範筆的款式吧。



(Edited on 12/25/2015)

Danitrio Mikado Tame-nuri

$
0
0
品名: Danitrio Mikado Tame-Nuri (帝,溜塗)
筆尖: Danitrio #8 18k Mikado nib (Bock)
上墨方式:日式滴入式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62 mm, 不含蓋: 141 mm, 套蓋: N/A, 直徑: mm, 重量: g

Danitrio 在成立了近 25 年後(註一),在 2000 年左右,開始將品牌重心轉往蒔繪及漆塗等,採用日本傳統工藝的筆款上。但在轉型的過程中, Danitrio 發現,該廠當時產品的體積,對蒔繪應用上的限制。為了能讓蒔繪師能有更大的發揮空間, Danitrio 便開始了較大型筆款的開發,進而促成了 Mikado 的出現。

Mikado 為“帝”的日語發音, Danitrio Mikado 與同廠的 Densho (傳承)一樣,是以硬橡膠(ebonite)為材質的日本滴入式上墨鋼筆。該系列筆款有平頂,圓頂兩種款式,各款又分別有“有筆夾”及“無筆夾”的樣式可供選擇。

Mikado 上採用了 Bock 代工的 8 號雙色 18K 金尖。儘管筆身加大,但搭配著大型筆尖,使 Mikado 在視覺上也給人相當協調的感受。而印有以篆體“帝”字為中心的設計圖樣的筆尖,不僅與筆款名稱相呼應,其外觀也與傳統設計的筆身自然融合,完全不會有突兀之感,算是整合性相當高的設計。

雖然 Mikado 系列是以蒔繪需求為考量而開發的產品,但該系列還是提供了包含蒔繪及各類漆藝做工的款式。本篇的這款,即是一支圓頂無筆夾的溜塗 Mikado

溜塗(Tame-nuri)為漆塗技法的一種,其製作方式是在準備好的胎體(下地)上,塗上主色(中塗),之後再塗上透明的生漆(上塗)。由於透明生漆並非無色透明,而是呈半透明的琥珀色(或茶褐色,醬油色),因此,上塗的厚薄也直接影響成品所呈現出的顏色。一般來說,溜塗會因為中塗的顏色而命名,如本篇的這款筆也可被稱為“朱溜”。

由握位上的簽名可以知道,這支 Mikado 朱溜是由工房晃岳所製作的。該工房主持人,雅號“晃岳”的蒔繪師岡崎晃一朗,於 2003 年起,即與 Danitrio 合作至今,作品涵括蒔繪及各類漆筆。

相較於一般的筆款,Mikado 略大的筆身,在日常攜帶上可能並不是那麼方便。不過在使用上卻不會有什麼影響,個人覺得,這款筆握起來相當順手,生漆完成的表面也予人一種溫潤的質感,算是拿起來還蠻舒適的一支筆。

筆尖的表現方面, Bock 代工的 8 號尖,調性偏硬,但略具彈性,配合出水量豐沛的筆舌,寫起來相當順暢。只不過,相較於筆尖出眾的外觀,總不免會覺得,其書寫表現若能再稍具特色就更加完美了。

自 Mikado 之後,Danitrio 開始了更多大型筆款的開發,讓 Danitiro 新舊產品的劃分更加明顯。因此,對 Danitrio 來說,Mikado 或許可以算是該廠朝蒔繪筆款發展的過程中,值得一提的里程碑。
不過,相對於此筆在品牌轉型上所具備的特殊意義,個人覺得, Danitrio Mikado 完整,協調的整體設計,才是它吸引我的最大原因吧。





註一: Danitrio 為 Dani International Corp. 的品牌。Dani International Corp.  於加州 11/21/1974 註冊成立。



(Edited on 02/15/16)

Platinum 3776 Century Bourgogne

$
0
0
品名: Platinum 3776 Century Bourgogne PNB-10000 #71-4
筆尖: Platinum 3776 14k B 尖
上墨方式: 白金牌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40 mm, 不含蓋: 120 mm, 套蓋: 155 mm, 直徑: mm, 重量: g

2011 年,Platinum 開始為新款的 3776 系列佈局,先是在七月推出限量版的 3776 山栖,接著於九月正式推出量產的 3776 Century Black 。不過,市場對兩款筆反應上的差距,似乎也動搖了白金筆廠過去的產品方針,於是 3776 Century Bourgogne 的成功與否,即成為 Platinum 未來動向的重要指標。

號稱集近一世紀製筆經驗之大成的 3776 Century 系列,除了體型上稍有差距外,外觀設計上與舊款的 3776 Balance 大致相同。結構設計上,唯一明顯的差異,大概就只有筆蓋內,強化了防乾的內蓋了。
外型承襲了 3776 Balance 三十多年的傳統造型,機能上,則沿用 2006 年低價筆款 Platinum Preppy 上的內蓋設計。這樣的演進的確可以說是白金筆廠的經驗累積,但是,成熟卻缺乏新鮮感的設計,似乎也大大降低了 3776 Century Black 對市場造成的衝擊性。


傳統上, Black 及 Burgundy 應該都會是白金筆廠的基本用色。可是,或許是受到山栖及 3776 Century Black 市場表現的影響。 Platinum 於 2012 年,推出了採示範筆概念,半透明暗紅色樹脂材質筆身的 3776 Century Bourgogne 。

(Image source: www.platinum-pen.co.jp)

像是以 3776 山栖為樣本,Bourgogne 以紅酒意象,凸顯其外觀特色。文宣上不再以剛硬的功能性為訴求,無性向的柔性宣傳方式,更成功的加深了它在人們心中的印象。
乘著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要退的示範筆流行潮,加上 2012 年日本文具大賞機能部門優秀賞的加持(註一),種種條件的配合,不僅使原本可能只是試試水溫,首發只有限量 600 支的 Bourgogne 就地扶正,成為 3776 系列首款量產版的示範筆,也從此確立 3776 Century 未來的發展方向。

(Image source: winefolly.com)

Bourgogne (Burgundy)是法國中部偏東一個著名的葡萄酒產區,該地所生產的葡萄酒即被稱為 Bourgogne (Bourgogne wine 或 Burgundy) ,儘管 Bourgogne 與 Burgundy 意義相同,但 Platinum 刻意使用法文名稱,應該是希望能讓新筆款能與舊筆款有更明顯的區分吧。

雖說 3776 Century 的外觀上,與舊款 3776 Balance 差距不大,但依 Platinum 的官方資料,其全部組件皆採用全新機具製作。新的筆尖也根據子公司-中屋萬年筆所提供的四萬多筆使用者資料重新調整,以求能更加符合現代人的使用習慣。白金筆廠並未明確指出,他們對筆尖做了什麼樣的調整,但是,使用過這支 3776 Century Bourgogne 後,覺得 3776 Century 的筆尖好像比過去的 3776 尖更滑潤,也更具彈性。所搭配的筆舌出水量也大了一些。不敢說這是否就是大部分使用者喜歡的調性,但對我來說,我認為這樣的手感還算不錯。

無論是示範筆的型態,還是意象式的文宣,承襲本栖經驗的 3776 Century Bourgogne 的成功,都直接影響了 Platinum 3776 Century 系列日後的發展路線。自此之後, 3776 Century (除全黑款外)幾乎都按 Bourgogne 的模式發展。如果說, 3776 Century Black 是累積舊經驗的一個里程碑, 3776 Century Bourgogne 應該可以算是累積新經驗的另一個起跑點吧。


註一:雖然 3776 Century Black 的推出時,錯過了 2011 年日本文具大賞。因此 2012 年三月推出的 3776 Century Bourgogne 才首次參賽。


不知名葡萄藤鋼筆

$
0
0
 品名:葡萄藤鋼筆(Acura)
筆尖: IPG 鋼尖 (F-EF)
上墨方式: Inaternational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43 mm, 不含蓋: 127 mm, 套蓋: N/A, 直徑: mm, 重量: g

上一篇在查 Bourgogne的相關資料時,想起手邊還有一支葡萄藤鋼筆,所以就先把它挖出來,否則,又不知道要把它埋到何年何月了。

本篇的這款葡萄藤鋼筆和以前介紹過的鋼筆是同型的筆款。或許是因為其主題的關係,相較於它的兩個兄弟,葡萄藤的曝光率似乎少了些,目前只看到它掛過 Acura (Acura Pens) 的牌子。

除了筆桿及筆蓋上套著 pewter 鑄造,葡萄藤圖樣的浮雕裝飾外,這款筆的筆夾上也有著葡萄的圖案。筆夾尾端,也有象徵著葡萄鬚的螺旋的設計。
此外,彷彿在暗示著葡萄的顏色,這款筆浮雕裝飾下的筆身部分,亦加工成紫色。

從以上種種設計,大概可以想像筆廠開發此款筆時,意圖營造主題氛圍的用心。我還蠻喜歡它筆桿上的雕飾的細節的,但是,其它部分的處理,就不能說完全同意了。

這支葡萄藤上搭的 6 號尺寸的 IPG 鋼尖(非德製尖),調性硬,幾乎毫無彈性可言。筆跡大約是歐美筆尖的 F 到 EF 的粗細。出水量大,寫起來很滑順。單就筆尖的表現來說,個人覺得它還蠻適合用來做筆記的。

龍蛇雜處葡萄藤,這幾款不知名鋼筆三兄弟。主題鮮明,造型惹眼,筆身也頗具份量。市場對它們的喜惡應該是比較兩極化的吧。
以我來說,雖然認為這款筆仍有許多可修正的空間,但綜合其價格,品質及個人使用經驗等因素來看,我會說我還蠻喜歡這款筆的。只不過,若要當作隨身攜帶用筆,它應該就不會是我優先考量的選項了。



註一: Pewter 指的是以錫為主要成分的低熔點合金,傳統的 pewter 約包含 85%-99% 的錫,摻雜其他金屬,如銅,銻,鉍或是鉛等。其熔點也因為合金成分的不同而有所差異,但一般來說約在 170 ºC ~ 230 ºC 左右。
起源於銅器時代的近東地區。自中世紀起在歐洲大幅被使用。主要被用於盛裝器皿的製作或是裝飾物品的應用上。


Pilot Capless Démico

$
0
0
品名: Pilot Capless Décimo Champagne Pink (FCT-15SR-CP)
筆尖: Pilot Capless 18k nib (F)
上墨方式: Pilot 吸墨氣/卡式墨水
尺寸,重量:收納長度: 140 mm, 使用長度: 137 mm, 直徑: mm, 重量: g

無蓋鋼筆在鋼筆界,一直屬於少數的存在,或許正因為其特殊性,在此領域耕耘近四十年的 Pilot ,一直以來幾乎也都只以 Capless (Vanishing Point) 稱呼其旗下的無蓋筆款,直到 Décimo 的出現,才有所改變。

Décimo 是西班牙文“第十”的意思,Pilot 將此款筆命名為 Décimo ,是因為他是 Pilot 從 1963 年以來,第十代的無蓋鋼筆。
儘管過去為了便於區分,在介紹 Pilot 的無蓋鋼筆時,都會順帶提一下它們是第幾代的筆款。但 Décimo 可能算是 Pilot 官方,首次於無蓋鋼筆上公開提及分代的概念。

2005 年上市的 Pilot Capless Décimo ,其外型設計,大致上可以說是它前一代 Capless 的瘦身版。相較於前代, Décimo 的身形線條更加典雅,流線,也給人一種更俐落的感覺。
筆身材質則採用鋁合金,而非前一代的黃銅,這樣的改變,可能多少都有助於減輕重量及降低成本上吧。

這支筆的筆尖是 Pilot 的無蓋鋼筆用的 18K F  尖。 Pilot 的無蓋筆尖以比例來說,可以算是比較細長的,或許也因此讓它多了點彈性的回饋。這支 F 尖的書寫表現也一如往常的穩定,只不過,就像過去所說的,個人覺得, Pilot 的 F 尖對我來說仍是太細了點。

至於為什麼明知它筆尖(對自己來說)太細卻還要買它呢?這純粹又是另一個亂下標的因果報應。不過,如此也好,字寫慢一些,好好的修身養性一下也不錯啊。

沒有打算要對這款無蓋鋼筆貼標籤的意思。但單純就個人的第一印象來說,這款 Pilot Capless Décimo 的外型,應該是目前 Pilot 線上的三款無蓋筆款中,最適合女性使用者的款式吧。



Pilot Custom Kaede (maple)

$
0
0
品名: Pilot Custom Kaede (model: K500)
筆尖: Pilot Custom 18k M nib
上墨方式: Pilot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33 mm, 不含蓋: 120.5 mm, 套蓋: 154 mm, 直徑: mm, 重量: g

儘管木料的使用與人類的生活一直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但相對於鋼筆的發展史,以木頭為材質的鋼筆,出現的時間卻是令人意外的晚。在日本,將近七零年代才吹起了一陣木頭風,這陣清風引不起顯眼的浪潮,但所激起的漣漪,卻持續影響各筆廠木筆發展的趨向。

1971 年推出的 Pilot Custom Kaede 是百樂筆廠首款以木頭為材質的鋼筆。
外型採當時 Pilot Custom 系列的平頂梭狀設計。筆蓋及筆桿則以硬化處理過的“板屋楓”(註一)為材料車製而成,木料的部分沒有上漆或做其他的保護處理。相同的材料及類似的製作方式至今仍用於現行的 Custom Maple款上。

由於木料沒有做任何保護處理,因此,保存及使用的環境都可能對其外觀造成影響。
手上這支楓木,可能是因為放置環境的關係,筆身上就有顏色深淺不一的狀況。

另外,為了避免在筆身上留下痕跡,大部分的情形下,我都不會套蓋使用。所以,在書寫時,偶而會覺得這款 Custom 楓木的長度稍微短了一點點。

手上這支筆裝配 Pilot Custom 18k 中尖。從筆尖上 H1174 的印記可以知道,這款筆(筆尖)是由平塚市的工廠於 1974 年十一月製造的。這支筆的筆尖調性硬,出水量大,有著 Pilot 筆款一向穩定性,寫起來相當順暢。使用起來,除了先前提到,因為個人使用習慣,會覺得筆身稍短外。其筆蓋的氣密性也稍差了一些,若放置兩天不用,下筆時就會有筆尖上墨水乾涸的情況,不過,在寫一,兩個字後,出墨即可恢復正常。

無論是外型設計,筆身材質,還是書寫特性來說,這款 Pilot Custom 楓木都還蠻符合個人選筆及用筆的習慣。因此,若這支筆氣密性的問題僅僅是單一狀況的話,以後應該還會再考慮進同款的筆備用吧。



註一:板屋楓(イタイアカエデ),學名為 Acer Pictum Subsp. mono ,中文名稱為色木槭,是無患子科,槭屬下的一個亞種。樹高可達 20 公尺,樹幹直徑可達 1 公尺左右。原產於日本,韓國,中國及俄羅斯東部。應用範圍廣泛,從建築,器具,樂器到裝飾用材都可以看到它的蹤跡。


Pen & Ink | sketch

$
0
0
品名: Pen & Ink | sketch 鋼筆
筆尖: 5 號尺寸鋼尖 (F)
上墨方式: International 卡式墨水/吸墨器
尺寸,重量:含蓋: 135 mm, 不含蓋: 123 mm, 套蓋: 145 mm, 直徑: mm, 重量: g

在發現這款筆前,並不知道 Pen & Ink | Sketch 這個牌子,之所以會買這支筆,純粹是因為它那不太惹眼的外型,和一份漢堡餐的價格就能滿足的好奇心。

Pen & Ink | sketch 是美術用品批發商 Art Supply Enterprises, Inc. 的一個小小的產品線,而本篇的這支鋼筆,就是該產品線為數不多的商品中,唯一的一款鋼筆。其市場定位多半是美術用品或是禮品。因此,對經常接觸鋼筆的人來說,不知道這個牌子或許才是正常的吧。

外型為常見的平頂梭型設計,筆身則以類似橡膠之類的材料為主體,襯上銀色霧面處理的筆夾,筆環等部件。外觀上低調的風格和不錯的整體平衡性,都算是讓我想試一下這款筆的誘因。但是,會買它最主要的原因,其實是因為想知道這支筆摸起來是什麼感覺。

Pen & Ink | sketch 鋼筆,筆身類似橡膠材質的部位握起來並不軟,但卻有著別於一般鋼筆筆身剛硬的觸感。其表面摸起來有種擦了滑石粉的感覺。剛開始用時,總覺得這樣的觸感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後來才發現,原來是和 Wacom 觸控筆有著類似的質感。

這支筆搭配的是大陸製的鋼尖,調性硬,出水量大,筆跡約為歐美細尖的粗細,寫起來沒有個性,但穩定,順暢。不過,可能是因為筆身所使用的材質的關係,套蓋使用,經過一小段時間就會發生筆蓋鬆動的狀況。對我來說,這算是使用上最大的缺點吧。

Pen & Ink | sketch 鋼筆儘管名不見經傳,卻因為有銷售通路的關係,不難找到,只不過,不同的賣家在價格上存有相當的差距,若真的好奇的話,選購時可能得稍微比較一下。



$
0
0
離上一篇那麼久一段時間,再次發文卻不為提筆,而是為了悼念一位因筆結緣的朋友。

大概八、九年前,我第一次造訪小品雅集,可能因為不是週末加上時間已晚,當時店內並沒有其他“客人”,在和李老闆稍微聊了一下後,他便開始介紹一位坐在櫃檯後,“客廳”內的人,這是我與建志兄的第一次相遇。不過,當時因為時間已晚,我們僅僅打個招呼,並未攀談。

再見到建志兄,則是在 2012 年初訪尚羽堂時的事了。從此才與建志兄有著較多直接的接觸。目前手上大部分尚羽堂的筆,從一週年的黃連木筆到五週年的黃銅鋼筆,都是經建志兄之手。而每次無論是面對面的交流還是書信上的往來,總能感受到他真誠,溫暖的個性。或許也因為如此,即便與建志兄實際見面的次數屈指可數,對我來說,他就像是一位老朋友一樣。

今天(10/23/16)是建志兄的告別式。我因為身處異地,無法出席,謹在此,用建志兄離開前一個多月,才從他手中收到的最後一支筆寫下這篇,向他致意,也與他道別。



尚羽堂黃銅系列鋼筆

$
0
0
品名:尚羽堂五周年限量黃銅鋼筆
筆尖:尚羽堂雙色鋼尖(六號尖)
上墨方式: International 卡式墨水/吸墨器,滴入式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40 mm, 不含蓋: 130 mm, 套蓋: N/A, 直徑: mm, 重量: g

2016 年尚羽堂推出了包含了鋼筆,原子筆及自動鉛筆的黃銅系列筆款,作為該堂成立五周年之獻禮,這也是繼一週年手作黃連木筆後,該堂的第二款週年紀念筆款。本篇帶來的,就是該系列中的黃銅鋼筆。

或許是看到市面上太多只是用了透明筆桿,就打著滴入式示範筆的卡式墨水鋼筆,初見尚羽堂黃銅鋼筆時,並沒有購入的衝動,直到某次筆友提起,決定要收時,才發現這款筆竟意外的搶手,所知的通路都已缺貨。原以為與此筆無緣,卻又看到老筆新樂園,有批原本打算被改成書法尖的黃銅鋼筆被釋出,才終於拿到這款筆。

以黃銅為主題的尚羽堂五週年限量黃銅鋼筆,其筆蓋,握位及筆尾皆以黃銅車製而成,但筆桿卻是採用耐衝擊的透明樹脂為材質。儘管市面上不乏這種透明筆桿的筆款,但初見這款黃銅鋼筆時,它那以透明樹脂為主的筆身,還是讓我馬上就聯想到他們家的三代星官筆。而八面切割的黃銅車製筆蓋,也讓我想起了尚羽堂較早推出的主題筆系列的八角銅製鍍筆管。雖然這只是出自於個人多餘的想像,但這些與過去產品在設計上的聯繫,似乎也讓這款週年紀念筆更具意義。

拿掉筆蓋,黃銅比例不算高的尚羽堂黃銅鋼筆,儘管與個人所想像的“黃銅”鋼筆有所出入,但這樣的設計,多少也能改善使用後,滿手銅臭的問題。
為了加強氣密性,此款筆也加了配置彈簧的內蓋。雖然過去也用過採用類似裝置的其他廠牌鋼筆,但尚羽堂黃銅鋼筆內蓋彈簧的彈力之強,可算當中之最吧。

至於尚羽堂所提到,此筆的配重及強化樹脂筆桿的耐用性等特色,由於個人握筆姿勢不算正確,儘管覺得這支筆拿起來還算合手,對它的配重或平衡度卻沒有明顯的感受。而筆桿的耐用性,我想,這就等到筆桿“有機會”證明它自己時,我再另做補充好了。

尚羽堂黃銅鋼筆搭配的是六號的雙色鋼尖,本篇這支筆的筆尖表現一如過去所用過的尚羽堂產品,筆尖調性硬,出水量大,寫起來順暢穩定,感覺相當可靠。
關於此筆的吸墨方式,雖然吸,卡,滴入三用的上墨方式被標榜為此筆的特色之一,但是,為了避免筆桿被染色,個人並不會將滴入式列為我上墨的選項。

尚羽堂黃銅鋼筆,承續了尚羽堂五年來,品牌精品系列的開發軌跡,作為週年紀念筆算得上是名符其實,只不過,若要當隨身筆來使用,個人還是覺得銅味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