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筆週記 Evan's Pen Weekly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

鐵力士 18 (Telex 18)

$
0
0
品名:鐵力士 18k 鋼筆 ( TELEX 18)
筆尖: Telex 18k 三號尖
上墨方式:活塞上墨
尺寸,重量:含蓋: 138 mm, 不含蓋: 120 mm,  套蓋: 155.5 mm, 直徑: mm, 重量: g
鐵力士鋼筆這個幾乎已經被遺忘的品牌,卻在 2007 年左右,疑似因為一家轉型成網路商店的筆店出清庫存,讓這個牌子又再被提起,而當時的主角正是這款 Telex 18。

(照片來源:台灣文具史(張萬水先生訪談錄))

提到台灣鐵力士鋼筆,就得從榮昌商行說起,由來自台中的張家兄弟(五兄弟當中的四個)在民國 40 年(1951)左右,所共同經營的榮昌商行(榮昌鋼筆行)因為鋼筆的商機,開始就從事鋼筆的進口批發的生意。(註一)
到了民國 46 年(1957)註冊“鐵力士鋼筆”的商標,該品牌的產品則由德國筆廠 Merz & Krell (之前介紹過,製造 Senator 鋼筆的那家筆廠)代工製造。(註二)
隔年(1958),鐵力士鋼筆的部份產品也開始使用台灣廠商製造的零件,並在台灣進行組裝。
鐵力士鋼筆的業務一直持續的成長著。據說,在 60 年代,鐵力士鋼筆還一度成為台灣鋼筆市場三大品牌之一。至於後來為何沒落,原因並不清楚,但可能是與通貨膨脹及公司政策有關。

從現有的資料看來,可以看出,當年鐵力士鋼筆在宣傳上花了不少心血。但是,同時,該公司也持續開發其它品牌鋼筆的代理進口事業。因為對這樣的經營手法及對該品牌歸屬性的疑問,讓我覺得鐵力士鋼筆比較像是貿易公司,而非品牌筆廠。

單就筆本身來說,個人覺得 Telex 18 稱不上多有特色的鋼筆,射出成型的塑料筆桿,外型是 70 年代左右的鋼筆相當普遍的設計(以此猜測這款筆應該是 70 年代生產的)。所採用的活塞系統也是相當節省的結構。

相較於其它的部份,個人倒是對它的筆蓋有些好奇,這支筆的鋁質筆蓋採拔蓋式開闔,除了頂端有“凹槽”的設計外,其實算是蠻普通的。只不過,它的表面在觸感與視覺上,感覺上與上次介紹過的 Platinum Plaisir "Peal" 處理有點類似,不知道是否是用相同的表面處理方式。

話說回來,筆蓋並不是這支筆的重點。這款筆最早推出時,主打的應該是它西德製的血統及奢侈的 18k 金尖。
僅管時空的變遷, Telex 18k 金尖及德製血統依舊是廣告重點。只不過,它台灣品牌的歷史背景,或原本相當常見的活塞上墨結構,卻都因為市場結構的改變,額外的為鐵力士 18  加了不少分數。當然,不可否認的,筆店出清時那讓人難以抗拒的超低價格更是掀起這股旋風非常重要的要素。

手上這支 Telex 18,18k 金的暗尖調性硬,筆觸細,寫起來感覺上稍微偏乾,但是出水穩定,體型也不大,拔蓋式筆蓋的設計亦相當便於隨時使用,完全是實用導向的鋼筆,用來當隨身筆記用筆應該還蠻適合的,只可惜其手感非我偏好的類型,因此,平常也不會特別選這支筆來用。

拜網路之賜,一些原本已經隨著時間被人遺忘的產品或品牌,在沈寂數十年後,又有機會能夠再踏上舞台,就如本篇的這款鐵力士 18 (Telex 18)鋼筆,僅管所掀起的熱潮已逐漸平息,但無論其結果是能夠重燃薪火,繼續傳承亦或只是曇花一現的廻光返照,能藉此讓筆友們重新認識到鐵力士這個品牌及它的歷史,我想不管是對產品還是筆友都可算是種幸運吧。



註一:
或許因年代久遠,在“台灣文具史”分別對榮昌商行(榮昌鋼筆行)兩位合夥人,張萬川及張萬水先生,的訪談資料中,兩人對某些事件的時間點及說法有些出入。如
1. 榮昌商行(榮昌鋼筆行)的成立時間:民國 39/42 年
2. 關於鐵力士鋼筆:民國 45 年由上海鉛筆的許寶冠轉讓貿易牌,開始代理德國鐵力士鋼筆/民國 46 年登記鐵力士鋼筆商標,並委託德國 Merz & Krell 筆廠製造鐵力士鋼筆。

註二:
關於商標註冊,還有一種可能是在國外也有 Telex 這個牌子。但因為早期智慧財產權並沒有那麼明確的觀念,加上國際廠家對台灣市場並不深入,因此,很多公司都在台灣註冊類似或是尚未引進的商標。


(Edited on 07/31/13)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72